大型魚因處於食物鏈最上層,常含有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 |
本周重要健康資訊:
- 10大危險食品 花生粉、珍奶、生菜全上榜
- 秋冬季節 家長要當心小孩中標非典型感冒
- 臼齒蛀牙別不管 恐影響咀嚼功能
- 天天吃海水魚 3歲娃汞中毒
- 熬夜會爆肝? 醫:沒有關係!
-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 進階療法3撇步
10大危險食品 花生粉、珍奶、生菜全上榜
NOWnews – 2013年10月28日 上午10:2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依照毒性、稽查不合格率偏高等原則,提出十大危險食品。其中幾項是許多人熱愛的特色小吃。第1名是豬血糕、春捲上常見的花生粉,因為台灣氣候潮濕,花生容易孳生黃麴毒素。第2名為香腸,特別是烘烤過後的香腸,因其含有亞硝酸鹽,容易加速胃癌或各種癌症發生。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志剛、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也持有相同看法。
第3名的大型魚類,如旗魚、鮪魚,因位處食物鏈最高層,體內常殘留重金屬汞、放射性元素銫、鍶,吃多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骨癌。許多人天天都要來上一杯的珍珠奶茶也相當危險,被列為第4名,江守山認為,珍奶含糖量高,1杯的甜度高達17顆方糖。第5名則是大家認為很健康的生菜沙拉,如蔬菜未清理乾淨,恐含有農藥、寄生蟲、細菌,易影響肝腎功能。
第6名也是許多人天天都要來上一杯的咖啡,咖啡粉如保存不當,亦有赭趜毒素,攝取過多將影響腎功能;咖啡因也是相當大的顧慮,因此一天的飲用量以250c.c.為限。第7名為炸雞排,必須小心炸油反覆使用生成的反式脂肪酸。
天氣轉涼後,大家常吃的豬肝、豬腎(腰子)也被列為危險食品第8名,因為牠們的內臟易有抗生素與戴奧辛。第9名與第10名分別為涼麵與貢丸、魚丸。
(全文在此)
秋冬季節 家長要當心小孩中標非典型感冒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10月31日 上午8:0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不同於小感冒的非典型感冒,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指出,非典型感冒的三大特色是指,「發燒太久」,發燒超過三天,或者發燒出現在感冒的中後期。「病程太長」,如咳嗽流鼻涕超過十天,黃綠膿鼻涕超過三天。「病情嚴重」,咳嗽咳不停,咳嗽聲音像狗吠,呼吸會喘,痰一整天都很多,鼻塞嚴重到不能呼吸,發燒超過40度等,家長就可能要注意小孩是否得了非典型感冒,儘早就醫。
(全文在此)
臼齒蛀牙別不管 恐影響咀嚼功能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11月1日 上午8:0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孩童乳牙約在六個月時會開始長出,即應有刷牙習慣養成。而5、6歲時會陸續脫落,但許多家長只看到門牙的更換,卻不知重要的6歲大臼齒此時已在齒列後方悄悄冒出來,醫師提醒,此時若不好好保護這六歲大臼齒讓它因蛀蝕而拔除,恐造成咀嚼功能不良,齒槽骨發育不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主任黃麗珠表示,由於牙齒咬合面並非光滑平整,而是有許多凹洞和溝隙,其凹痕越深陷,越容易有食物殘渣和牙菌斑的滯留。這些碳水化合物、甜食,再加上口腔細菌,很快會形成酸性環境,造成蛀牙往下延伸。而窩溝封填方式,是將咬合面以預防性封閉充填材料填補成平整光滑,清潔變容易,食物殘渣不易滯留,減少蛀牙和其他傷害。
除了貝氏刷牙法,黃麗珠醫師也建議使用牙線來清除,取一段約手臂長的牙線,於手指上捲好帶入牙縫,沿著牙面刮除殘渣和牙菌斑,也可用牙間刷的小刷頭放入齒縫中,前後旋轉和移動,徹底將每個牙面清潔。
(全文在此)
天天吃海水魚 3歲娃汞中毒
自由時報 – 2013年11月3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鍾麗華/綜合報導〕一名三歲女童因語言發展遲緩、經常肚子痛及過敏性鼻炎就醫,檢測女童髮汞高達52.28ppm(百萬分之一),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1ppm的五十二倍,後來母親減少給女童吃魚,經追蹤,女童至今九歲,語言能力已經恢復,也不再經常腹痛,但偶爾仍會鼻子過敏。
吃魚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很有幫助,特別是魚所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及EPA(二十碳五烯酸)脂肪酸,對眼睛視力、腦細胞發育,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都有幫助;但海水魚普遍有「甲基汞」污染問題,不宜攝取過量。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自二○○七年至二○一○年,共收治從一歲到七十歲的三十一名因吃海水魚汞中毒的病患,汞中毒劑量值最高的是這名三歲女童。
吳明玲指出,國內曾對台灣海水魚進行檢測,結果發現汞平均值為0.2ppm左右,以這個數值對照世衛針對哺乳婦女及小孩等敏感族群的汞攝取量建議,以六十公斤計算,每星期吃的海水魚不宜超過四百八十公克;小孩若體重為二十公斤,一星期不宜吃超過一百六十公克的海水魚。孕婦若攝取過量遭甲基汞污染的魚類,可能使胎兒中毒,目前血汞非產檢常規檢測項目,孕婦若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額外再加驗。
吳明玲建議,吃魚儘量挑體型較小的魚,種類常變換,少吃魚皮、內臟及魚頭,一星期大約吃二到三次。
(全文在此)
熬夜會爆肝? 醫:沒有關係!
作者: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11月6日 上午8:55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常聽到時下年輕人說熬夜會爆肝!究竟熬夜會不會造成爆肝?爆肝以後又會怎麼樣呢?家醫科醫師指出,醫學上只有致死率達6成的猛爆性肝炎、而沒有「爆肝」名詞;且熬夜並不會影響肝功能!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副執行長暨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粘曉菁表示,醫學上並沒有「爆肝」這個語彙,「爆肝」只是一個通俗說法,形容人因熬夜、過於疲累,「自我想像」肝臟快爆掉般,甚至是發生猝死。但這與醫學上所稱的肝臟衰竭、失去功能的「猛爆性肝炎」並不一樣,且一般猝死,大多是因心血管疾病所致,而非肝病。
但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的確容易造成疲累。只要每天睡滿6到8個小時、注意體重不要過重、養成每天運動至少15分鐘的好習慣,就能避免成為肝苦人!
(全文在此)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 進階療法3撇步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2013年11月8日 13:23
天氣驟冷,皮膚科門診中,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大幅增多,特別是14歲以下青少年與幼童,更飽受病灶困擾,面臨恐懼與心理壓力。醫師表示,現值季節交替好發季節,患者應避免搔抓,平日可用含脂質成分的保濕品再擦藥,可加強吸收,有助緩解症狀。
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不易完全痊癒。只要家中有1人罹患,影響所及不只有患者本人,更會擴及全家人的生活品質。
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嬰兒期或幼兒期,患部常出現在頸部、手肘皮膚皺褶處、手腕和膝蓋後方,每次病發後會有一段緩解期。病發最初只有在皮膚上出現一片開始發癢的紅色斑塊,後來某部份皮膚變得乾燥和粗糙,然後開始滲液繼而結痂增厚。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病因來自先天皮膚障壁功能缺陷、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失調、環境因素、生化代謝異常等,而一旦接觸到誘發因子,如皮膚乾燥、出汗、摩擦、接觸到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毛髮、地毯、尼龍等)、食入或吸入抗原(牛奶、蛋、花粉),病症就會被誘發。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為角質細胞分化不良、缺乏脂質,造成肌膚乾癢,治療多以類固醇藥膏減緩症狀,但頻繁使用恐造成皮膚變薄與增加感染機會。通常皮膚乾燥者,建議平日可擦保濕乳液,而有用藥者,因類固醇是脂溶性,先擦含脂質保濕品,可提高藥效吸收。
由於異位性肌膚對很多成份都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保養或清潔產品要特別選用「無皂性」、「無香精」、「無Paraben」成份防腐劑的製品。但不論使用何種方式,只要能提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足夠的保護,清潔過後注重保濕、促進脂質再生,就可減少乾燥、脫屑、搔癢等不適症狀的發生。
(全文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