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之名稱首見於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稱之為仙人草。又稱為田草、洗草、仙草凍、仙草乾、仙草舅,泰雅人稱Supurekku,排灣族人稱ryarikan,英文名稱為Mesona或Chinese mesona。「仙草」名稱之由來有三個仙風道古的傳說:
》傳說一:
由於少量的仙草乾莖葉加水熬煮後,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古時候的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只有仙人才能享有,因此推斷這種草應是仙人特別恩賜與人們的草,所以將它稱為仙草。
》傳說二: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入均靠雙腿,天熱趕路容易重暑生病,有些善心人士將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曬乾熬煮成茶,施予中暑之路人飲用後,身體很快復原,這些路人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應是仙人所賜予的,因此將這些能治病的草稱為「仙草」。
》傳說三:
福建有人採集草藥醫治中暑的母親時自己也中暑,醒來後發現天然形成的仙草凍,便採集仙草治好了母親的病。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仙草品種
早期民間種植的仙草品種,皆為近山麓的原生種經多年馴化而成,因此,各地所種植的品種具有適應各地方環境的特色。
關西地區利用無性繁殖育苗法,種植深度匍匐性品種(73-K-4),採收費工,較適應北部溫和的氣候地區栽培,每公頃平均乾株產量為6,000kg左右。此品種在南部較熱地區種植後期生育不佳,且葉片容易變棕黃色脫落。
南部水上鄉地區盛行栽培直立種(83-S-7),種苗是採用種子播種再移植,但因長期自然雜交,種質駁雜變異頗大,導致產量與品質均不穩定,且營養生長期短(100天左右),採收期常遇雨季,採收及乾燥作業甚為困難。各地區之所栽培的品種特性簡述詳如下表:
品種 | 型態 | 莖色 | 絨毛 | 葉形 | 葉長(cm) | 葉寬(cm) | 葉色 | 葉緣 | 來源 |
78-S-1 | 半直立 | 紫 | 長、疏 | 長橢圓 | 8 | 2.6 | 濃綠 | 齒狀 | 水上鄉選 |
農試1號 | 匍匐 | 淡紫 | 短、疏 | 橢圓 | 5.2 | 2.7 | 濃綠 | 淺齒狀 | 新選育 |
73-K-1 | 匍匐 | 淡紫 | 短、疏 | 橢圓 | 2.5 | 1.7 | 濃綠 | 齒狀 | 關西 |
73-K-2 | 匍匐 | 淡紫 | 短、疏 | 橢圓 | 4.2 | 2.4 | 淡綠 | 齒狀 | 關西 |
73-K-3 | 匍匐 | 淡紫 | 短、疏 | 橢圓 | 2.8 | 1.5 | 淡綠 | 淺齒狀 | 關西 |
73-K-4 | 匍匐 | 淡紫 | 短、疏 | 橢圓 | 3.5 | 1.9 | 淡綠 | 深齒狀 | 關西 |
73-K-5 | 半直立 | 紫 | 短、疏 | 橢圓 | 3 | 1.9 | 濃綠 | 淺齒狀 | 關西 |
78-A-1 | 半直立 | 紫 | 短、疏 | 卵 | 3.9 | 2.3 | 淡綠 | 淺齒狀 | 阿里山 |
83-S-7 | 直立 | 淡紫 | 長、密 | 長橢圓 | 6 | 3 | 淡綠 | 淺齒狀 | 水上鄉選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